- 相關推薦
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內容和方式的思考論文
摘要: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適應性轉型,融入大學環(huán)境。本文從文化適應視角反思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和方式,提出入學教育內容應拓展到學生的學習生活指導和心理教育方面,家校結合,多樣化方式進行教育,以期順利適應大學文化。
關鍵詞:文化適應;大學新生;入學教育
約翰貝利認為文化適應是群體和個人在文化交往和變遷中不斷定位,不斷改變個人的經歷和承受壓力,以獲得最終的適應,是不同的文化相互作用、相互影響、相互吸收從而建立新的文化模式的過程[1]。大學新生文化適應是他們人生中文化適應的特殊階段,是入學后個體高中文化和生活背景文化與大學文化整合的過程,是實現(xiàn)個人定位和角色轉換融入大學文化的適應性轉型過程。大學新生文化適應不僅具有適應能力的個體差異性,包括適應時間的長期性和適應影響的多重性,而且是一個整體發(fā)展的過程,更是大學生學習、人際交往、管理方式及心理這四大方面相互聯(lián)系、相互影響,共同構成新生大學文化適應的復合整體[2]。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就是為了幫助他們適應性轉型,促進大學新生適應大學環(huán)境,融入大學文化。現(xiàn)實中,多數學校入學教育采用自上而下的課程設計思路,專家、教授的講座教育形式,以及參觀的活動組織方式,內容常為學校理念、集校史校規(guī)教育和軍事訓練等。短暫的入學教育之后,學生的興奮感和新鮮感漸漸消退,文化適應問題就會隨之而來,出現(xiàn)不同層次的分離或者邊緣化,集中表現(xiàn)為對大學管理方式不適應,不知道如何學習,以及人際關系緊張,矛盾重重。鑒于此,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內容應進一步拓展,方式必須更貼近學生,形式要多樣化。
一、對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內容的思考
從文化適應視角看,大學新生入學教育除了常規(guī)的學校理念、校史校規(guī)和軍事訓練等教育外,還應拓展到學生學習指導、心理調適、專業(yè)思想教育和生活服務等方面。
。ㄒ唬⿲W習適應指導
大學新生在經過高中歷練之后,進入大學一時不知道如何學習,感嘆“每天就幾節(jié)課”,老師講得太快,也沒“考點”,平常也不測試,期末考試不知復習重點。要改變大學新生學習不適應現(xiàn)狀,必須給予他們三大指導:一是學習方式方法的指導,既要培養(yǎng)他們獨立學習和思考的習慣,又要指導其參與小組學習和討論交流,學會互動學習、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;二是學習服務指導,講清楚學年學分制具體含義,指導學生查詢課表、選課,帶領學生參與學術講座和項目,教會學生使用與教學相關的網頁,以及指導學生檢索和查閱館藏紙質資料和電子資源等,使學生快速、準確地獲取信息資源;三是參與崗位實踐指導,帶領學生參與企業(yè)認知實習和代崗實踐,將理論知識和專業(yè)技能用于企業(yè)專業(yè)崗位實踐,并轉化為專業(yè)素質和職業(yè)素養(yǎng)。
(二)心理適應教育
發(fā)展心理學認為,大學新生的心理正處于迅速發(fā)展而又未完全成熟階段,是獨立與依附、理想與現(xiàn)實、情感與理智等矛盾沖突激烈期,某一時間或時期可能出現(xiàn)過激表現(xiàn),因此入學教育期間應及時進行心理測試,建立心理檔案,開展針對性心理知識講座,幫助他們科學有效地解決入學適應問題。對于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,要及時進行心理咨詢和干預,甚至進行心理治療。
。ㄈ⿲I(yè)思想教育
大學新生文化適應問題在專業(yè)上表現(xiàn)為大批的非理性轉專業(yè)現(xiàn)象,因此專業(yè)思想教育應該是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部分。一者實事求是地介紹本專業(yè)狀況,讓學生熟悉自己專業(yè)及鄰近專業(yè)的設置,以及發(fā)展方向和前景,消除思想上的各種疑慮;二要讓學生辯證看待專業(yè)與職業(yè)及專業(yè)的“冷”與“熱”關系,明白選擇一個專業(yè)并不等于選擇了一種職業(yè),重要的是怎樣去學,學會學習,要擺正心態(tài),夯實專業(yè)基礎,全面提高自身素質。專業(yè)思想的教育除了專家入學時集中宣講之外,應滲透于教師的專業(yè)課程教學之中,使學生逐漸形成專業(yè)學習意識,不斷完善自己的專業(yè)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。
。ㄋ模┥罱逃c服務
生活教育既包括學生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,又包括時間管理。生活教育應自新生入學起就要進行規(guī)范化、流程化教育和訓練,提高自理能力;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,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和鼓勵,指導他們完成“獎、貸、助、勤、減、免”等流程,以便及時獲得資助;三是時間管理指導,遵從學校作息時間,將學業(yè)、社會實踐、處理人際關系及休閑娛樂四個時間板塊進行合理調配,實現(xiàn)時間資源利用的最優(yōu)化。
二、對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方式的思考
新生入學教育除了學校常規(guī)的集中式的講座、座談、集會、參觀等具體內容外,還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思考,并予以創(chuàng)新。
。ㄒ唬⿲W校與家庭、社會相結合
大學新生的文化適應既是高中文化與大學文化的融合,又包括個人背景文化的影響,因此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是全員工程,是學校、家庭、社會共同的責任。一方面,作為入學教育的主體,學校教師、學校黨政工團、服務部門人員及學長和校友全員參與,形成多維的立體式的入學教育團隊,從不同角度為新生提供指導和服務。另一方面,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也離不開社會的呵護和引導,家長的關愛和教導,學校應該建立與家長、社會溝通的平臺。
。ǘ┘薪逃c長期滲透相結合
新生入學教育多為入學周或入學月的教育形式,采取短期集中式方式。一方面,學生原有文化和大學文化相互接觸不夠充分,文化適應并沒完成,相反入學教育一結束,個體的負性情緒體驗會有所升高。另一方面,大學新生對環(huán)境的適應不僅需要個體融入大學生活,而且需要獨立性地發(fā)展。從心理學角度看,認知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,從知到行不可能一蹴而就,需要情感支持和意志努力,短時間內讓學生熟悉和認同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各種制度及掌握專業(yè)發(fā)展現(xiàn)狀和趨勢是不太可能的。因此,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應采取集中教育和長期滲透的方式,時間可以從寄發(fā)錄取通知書開始并拓展到整個大一階段。
(三)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
大學新生入學教育除了課堂教育方式,也應該拓展到課外,采用大學新生喜聞樂見、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,滿足他們尊重和交往的需求,排解內心孤寂和沖突,促進文化融合和客體主體化。課外活動應結合學生和學校實際情況有目的地開展,具體形式包括素質拓展、“迎新生”晚會和運動會、專業(yè)聯(lián)誼等,分別由學校及其學長組織,也包括主題班會或者主題團日活動。
。ㄋ模⿲n}教育和環(huán)境陶冶相結合
新生入學教育除了常規(guī)的集中式講座、座談、集會、參觀等主題教育,應創(chuàng)設適宜的校園文化,營造溫馨和諧的學習生活氛圍,陶冶學生情操,增進心理健康,提高學校文化適應能力。新生適應校園文化包括校級層面的新生入學專欄,尤其重視教室文化和寢室及其走廊文化的建設,根據院系及其專業(yè)特色裝扮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環(huán)境,讓學生盡情發(fā)揮,自我營造,自我維護,自我熏陶,促使客體主體化。文化適應并不是簡單取舍,而是不同文化長期影響磨合的過程。大學新生入學教育關乎大學文化適應全過程,我們既要重視學校理念和規(guī)章教育,也應遵循其發(fā)展需求,對大學新生進行學習、生活、心理教育和引導,家校結合,長期滲透,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大學入學適應。
參考文獻:
[1]戴曉東.跨文化研究:跨文化適應(一):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[M].上海: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,2012.12.
。2]陳沛照.文化適應———大學新生的首要問題[J].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,2010(1):80.
【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內容和方式的思考論文】相關文章:
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思考論文05-26
高職類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探討的論文10-16
大學新生入學教育論文10-05
關于工科新生入學教育研究和分析的論文08-25
高職新生入學教育論文09-09
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08-24
中職新生入學教育探索論文09-29
試論大學新生入學教育09-30